“审计狮语”传播工作坊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专业硕士国际班留学生的回信精神为指引,由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生和国内大学生组成的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志愿传播团队。该工作坊通过创新传播形式、拓宽传播路径、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不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探访纪实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专业硕士国际班留学生的回信精神,2025年2月,南京审计大学“审计狮语”传播工作坊以“审计寻根”为主题,组织中外学生赴江西省萍乡市、瑞金市开展实践调研和实地走访。通过探访红色审计旧址、考察乡村振兴成果,团队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溯源审计初心,并架起中外文化互鉴的桥梁。
寻根安源:从工人运动到红色审计的初心
2月17日,团队首站抵达萍乡市安源镇。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师生们通过沉浸式矿洞场景和珍贵史料,重温了1921年至1930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峥嵘岁月。锈迹斑斑的采矿工具、泛黄的罢工宣言,见证着工人阶级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抗争精神。
随后,团队走进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这座由李立三于1922年创建的红色阵地,见证了早期工人运动的组织化进程。墙壁上镌刻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部歌》——“创造一切的惟我劳工”,令留学生们深受震撼。来自蒙古的留学生万瑾感叹:“这些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工人阶级追求公平正义的象征。”
当晚,团队应邀与萍乡市审计局开展座谈,局长石文兵详细解读了红色审计的发展脉络。留学生们围绕“审计如何服务基层治理”踊跃提问,现场互动热烈。
探秘青山: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新图景
2月18日,团队深入青山镇调研乡村振兴实践。在安源区消费扶贫专馆,负责人温玉新介绍了金银花、土鸡蛋、菜籽油和葛根粉等特色农产品的产销模式。马拉维留学生安德鲁对桑葚酒赞不绝口,他表示:“这种‘线上+线下’的销售方式,真正打通了农产品出村的‘最后一公里’,对我们国家农产品销售模式创新有很大的启发性。”
现代化农业设施成为调研亮点。在青山镇打米场,全自动脱壳设备每小时可加工1600斤大米,脱壳率达99.8%。布隆迪留学生佟格表示:“这样的技术若引入非洲,将极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最后一站乌石印象生态园内,智能温控蘑菇种植基地集生产、观光于一体,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南京审计大学学生缪妙在参观后表示,“科技不仅让现代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也使乡村焕发出时代活力,尤其是让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
乡
村
振
兴
红井回响:饮水思源中赓续红色基因
2月19日,团队转赴瑞金市叶坪革命旧址群。在中央审计委员会旧址,“红色审计,从这里启航”的标语庄严醒目。六大主题展区生动展现了革命时期审计制度对红色政权的保障作用。来自塞拉利昂的留学生何菲感慨:“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建立审计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远见卓识。”
红井旁,师生们亲手汲水,品味“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深意。井畔碑文与金色油菜花田相映成趣,现代农业与红色文化的交融场景,进一步展现了红色精神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来自马拉维的留学生安德鲁为之动容:“这口井不仅是水源,更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精神纽带。”
以审计为媒,促文明互鉴
此次探访中,团队还走访了毛泽东故居、高自立故居等红色地标。通过实地调研与沉浸体验,中外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中国审计历史与乡村振兴的理解,更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活动以审计为纽带,为促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青春力量。